融变时限测试仪的设备工艺流程围绕样品准备、温度控制、机械动作、数据记录四大核心环节展开,结合自动化与人工操作,确保测试结果符合药典或行业标准。以下是具体工艺流程及关键要点:
一、设备结构与功能基础
融变时限测试仪主要由以下模块构成:
加热系统
电热器:核心加热部件,将测试材料加热至目标温度(如37℃±0.5℃)。
热电偶:实时监测温度,反馈至温度控制器,通过调节电热器功率实现精准控温。
加热保护装置:异常情况下自动切断电源,防止设备损坏。
试模系统
挤压头:将塑料颗粒或栓剂样品挤出至试模筒。
试模筒:容纳样品,模芯在中央形成孔隙,减缓熔化速率。
升降装置:控制模芯上下运动,调节孔隙大小。
计时系统
计时器:记录样品熔化时间。
触发器:检测样品熔化信号,启动计时。
信号放大器:将触发器信号放大至电热器可识别范围。
翻转机构(部分型号)
金属架与吊篮:通过机械翻转模拟人体环境(如直肠温度),加速样品融化或溶散。
翻转频率:每分钟30-32次,确保样品均匀受热。
二、工艺流程详解
1.测试前准备
设备检查
确认电源线插紧,设备表面无破损或污渍。
检查配件齐全性(如样品支架、金属镊子、清洁刷等)。
插入温度计至检测孔,观察显示屏温度与室温是否一致(温差>±2℃需校准)。
样品准备
固体样品:粉碎至粒径≤2mm,均匀铺在载样盘(厚度3-5mm,边缘留1cm空隙)。
液体样品:静置消泡30分钟后使用。
栓剂/阴道片:直接放置于金属架下层圆盘,装入套筒内。
参数设置
温度:制药类样品通常设为37℃±0.5℃,化工材料参照GB/T2918标准。
时间:常规测试30分钟,特殊样品按企业内控文件调整。
翻转模式:根据样品类型选择自动或手动翻转。
2.测试过程
启动设备
按下电源键,唤醒控制面板。
打开循环水泵,观察水流指示灯是否正常闪烁。
放置样品
双手平托载样盘水平送入检测舱,确认定位卡扣发出“咔嗒”声,金属密封圈完全压紧。
关闭舱门,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在绿色区域(红色区域需调整样品量)。
开始测试
按下测试键,设备自动计时、控温,并根据模式翻转金属架。
双重计时:手动启动秒表,防止设备计时器故障。
实时监测
每隔5分钟观察显示屏数据,重点关注温度波动(制药设备要求控温精度±0.3℃)。
通过观察窗查看样品形态变化,标记起始点(液态样品首次相变)和终止点(完全失去流动性)。
3.测试结束与数据处理
停止测试
测试结束后,设备自动报警提示。
先关闭加热功能,保持水泵运转10分钟降温,待温度降至40℃以下再打开舱门。
取出样品
使用隔热钳夹持载样盘,残留样品倒入指定废料桶。
栓剂/阴道片需观察融化、软化或溶散情况,记录是否符合药典标准(如脂肪性基质栓剂30分钟内全部融化)。
数据记录
自动打印数据条,并在实验记录本手写补充信息:环境湿度、样品批号、操作人员工号、设备编号。
记录异常情况(如电压波动、温度骤变)。
三、关键控制点
温度控制
加热系统需确保温度均匀性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样品分解或未熔化。
药典要求栓剂测试温度为37℃±0.5℃,化工材料测试需参照具体标准。
样品均匀性
固体样品粉碎粒径和铺盘厚度影响熔化速率,需严格按标准操作。
栓剂/阴道片需完整放置,避免破损影响结果。
机械动作稳定性
翻转机构频率需稳定,防止样品堆积或受热不均。
升降装置控制模芯孔隙大小,影响熔化时间测定。
数据完整性
双重计时和手动标记确保时间记录准确性。
异常情况需详细记录,为复测或分析提供依据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标准依据
制药行业
栓剂、阴道片融变时限测试,符合《中国药典》要求(如脂肪性基质栓剂30分钟内融化)。
确保药物在人体环境中按预期释放,发挥药效。
化工与材料科学
塑料熔化性能测试(如熔化温度、时间、指数),评估材料应用范围。
质量控制与产品开发,优化配方或工艺参数。
科研领域
材料热稳定性研究,为新药或新材料研发提供数据支持。